近年来,中国工程机械市场虽然经历了“寒冬”,但行业推进转型升级,积极应对市场和产业层面的挑战。如今,寒意已然退去,作为中国工程机械三巨头之一的中联重科,两年来企业内部加速调整,绘就了前所未有的改革画卷。

  如今,调整完成,中联重科都做了什么工作?取得的成效如何?中联重科副总裁、营销总公司总经理郭学红,就两年来中联重科的调整及未来的发展规划进行了答疑解惑。


两年调整 中联做了什么

  郭学红,现任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,营销总公司总经理,1962年生。与一年前的协会代表大会时相比,他的面容多了些沧桑却更显坚毅,行走间大步流星,尽显雷厉风行的本色。他介绍说,中联重科经过几年的积极求变,尤其是2015年开始的调整,苦炼内功,做产品、调结构,不断优化自身,通过一系列手段舒筋活络,企业愈发健康。

  同时,为了各大区的顺利整合,中联重科全国七个大区由公司高管亲自挂帅任负责人,并对区域市场所留存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和积极解决,提升区域的整体工作效率,更加敏锐地捕捉市场机遇。而环境产业的出让,客观上使得中联重科能够更加集中精力专注于工程机械主业。正是缘于这些基础性的深入调整和架构重建,使得今天的中联重科能够在2017年持续发力,各条战线都充满蓬勃生机。

  对于调整后的中联重科,郭学红信心十足,“如今的中联重科,企业体系已经恢复健康,目前我们着眼于培育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,在产品方面发力,时刻保持中联重科的技术优势和竞争优势。”

新品+精品 中联4.0领航智造

  从2014年开始,中联重科聚焦实施产品升级换代“4.0”工程。如今,这批有“大脑”,能感知外部信息,会主动思考的4.0新品已陆续投向市场,成为行业最具竞争力的产品。以参与建军90周年阅兵的56米高精高效泵车为例,截至今年8月份,该产品上市以来已累计实现销售额超过20亿元,市场占有率在同类产品中遥遥领先。

  4.0系列产品是中联重科自主创新的最新成果,也是60余年技术积淀的结晶。作为科研体制改革过程中孵化而来的企业,中联重科拥有良好的“创新基因”。据统计,公司发明专利占比始终保持在30%以上,发明专利授权比例保持在80%以上,并有80%以上的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。公司还针对重大计划项目全力进行专利挖掘与策略性布局。

中联重科副总裁、营销总公司总经理 郭学红

  “作为装备制造企业,产品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。调整后的中联重科如今已经甩掉包袱,开始在企业核心——产品方面发力。4.0产品正是我们调整以来,研发出来的最新精品产品,也是中联重科‘苦修内功’的力证。”郭学红对于中联重科4.0产品充满信心。

抢抓恢复性增长机遇

  雄厚的创新能力、自主创新的全球视野,使得中联重科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。中联重科2017年第三季度业绩报告显示,公司前三季度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78.6亿元,公司单季度实现收入50.7亿元,实现净利润1.5亿元,净利润同比增长340.37%。运用“科技基因”完善自身,最终迎来回暖之势。

  近年来,随着“一带一路”战略的落地实施以及俄罗斯等国际市场的持续复苏,海外市场愈发成为工程机械企业的发力点。郭学红表示,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之下,中联重科积极走出国门,拓展海外市场,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。

发力海外 布局挖掘机市场

  目前,中联重科依靠“借船出海”与“造船出海”两方面开拓海外市场,通过与国内基建公司合作,随着工程走向海外,同时在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建立分支机构、子公司以及生产基地等。而提升海外服务能力则是在海外市场站稳脚跟的关键,为此,中联重科除建立海外的配件中心库外,还不断提升自身队伍建设,加强海外本地化服务人员的招聘工作。

  从1992年起,中联重科经历了20年的快速增长,确立了中国工程机械龙头企业的地位。而经过多年的调整和恢复,历经坎坷与磨难的中联重科厚积薄发,已经甩掉包袱、轻装上阵,以更为健康的姿态在世界舞台健步前行!我们也期待着中联重科能够创造更灿烂的成绩!

展开评论
全部评论 返回